在ICA(國際教練學院)有一門課叫作《創造你的專業語氣》,目的是指導大家寫論文,但我們發現更多的教練不只要寫論文,還要會寫散文。
所謂散文是不拘形式的文章,可以是像朱自清的《背影》,也可以像是徐志摩的詩歌《再別康橋》,也可以是短篇故事。
事實上,許多教練都是作家,我可以拉出一連串的名單,比如說:
這些書籍都是故事型態,有的類似寓言,有的是真實案例改編的職場劇,有的則是自己的經歷。從這些書中,我們可以看到人生無處不教練,每一個故事都是一個突破自我、轉化自我、完善自我的故事,我想這就是教練的意義。
其實,不論我們是不是教練,用文章來表達自己、定位自己、完善自己,都有着必要性。
在我看來,寫作有三大好處。一是自我反思。用來覺察自己的各種角色狀態,生活的、工作的……;二是自我定位。以文章描述出專業思想、能力;三是自我探索。生命是一個歷程,未來充滿了各種可能性,將自己所思所想記錄下來,回顧的時候,就會看到過去點和點之間的軌跡,也可以看到未來在這些點和點之間延續着。
【有鄰書舍】是2014年創辦的一個微信公眾平台,我希望藉着這個平台,以文會友,讓思想、觀念相契合的朋友有一個藉著文章相互交流的空間。
我曾經在媒體工作過,現在和當年在媒體工作完全不同。從前你想要說話,想要發表你自己的觀點得透過傳統的媒體,諸如報紙、雜誌、電視、廣播等,媒體是第四權,通常獨立於政府之外,在任何國家、地區,媒體都是相對壟斷的企業,不是一般人可以經營的,但現在出現了很多自媒體,微信、微博、博客、網站……只要你願意,完全可以在這些平台說自己想要說的話。
我的寫作能力和我從小喜歡看書有關。
在高中有一篇課文是選自翁森的《讀書四時樂》,當時只選了春天:
山光照檻水繞廊,舞雩歸詠春風香。
好鳥枝頭亦朋友,落花水面皆文章。
蹉跎莫遣韶光老,人生唯有讀書好。
讀書之樂樂何如,綠滿窗前草不除。
後來,我讀到四時樂的最後一段,在冬日讀書:
讀書之樂何處尋,數點梅花天地心。
一個人在天地自然中,手捧一本書邊走邊誦,讀到春花秋月,讀到夏蟲冬雪,讀到青鸞脈脈、海闊天高。一直到現在,我不僅依然保持着睡前閲讀紙本書的習慣,而且還多了一個習慣,就是自己動手把一些紙本書做成電子書,並放進PAD裡,這樣,我便可以帶著我的書房去任何的地方,在任何的時刻閲讀。
不過,在我小時候,我看得最多的是漫畫書。那時候,漫畫書只在出租店有。我記得我家附近的菜市場邊有一個小漫畫店,狹小的空間,昏暗的燈光,租回去一塊錢二本,在店裡看一塊錢六本,於是,我幾乎每天都會找個小板凳坐在漫畫店的一個角落,然後一本接一本地看漫畫書,爸媽吃飯時找不着我,到漫畫店準可以找到我。我得感謝我的母親,後來她也愛上漫畫,我便有理由幫她租回家看。我讀書的習慣是從看漫畫開始培養的。
小時候,我常去一個同學的家。他們家裡總在打麻將,但他父親有一屋子的書,大多數和文學、散文、小說有關。同學的爸媽也歡迎我,因為我的這位同學從小就不喜歡讀書,所以,這屋子的書就留給我讀。我倒是真的讀了不少,只不過,讀過就忘,也不知道讀了些什麼?
如果你問我,在小學時期,我讀了什麼書印象最深刻,我能答上來的都是一些改編過的、帶有注音符號的歷史通俗小說,比如:《七俠五義》、《羅通掃北》、《薛仁貴征東》等,其次還有怪盜亞森羅蘋和福爾摩斯鬥智的系列小說。我從來沒有辦法靜下心來讀完《紅樓夢》、《三國演義》、《水滸傳》、《西遊記》所謂的四大名著,而通俗小說是我的最愛,包括到了青春時期喜歡讀瓊瑤的小說,大學時期喜歡讀金庸的小說。讀起這些小說,廢寢忘食,常常是不知天之方亮。後來,我自我總結,我喜歡讀這類的書,是因為我相信小說就是人生,人們大可以用很嚴肅的心情去看消遣類的書籍,去體驗所體驗不到的生活,大概和現在看電視劇、電影差不多,將小說當作另外一個人生來看。
讀書和寫作十分相關,因為喜歡讀書,就會動手寫點東西,不過,如果沒有人欣賞的話,那寫作的能力或許就會早早地被扼殺在搖籃之際。
從小學到高中,都有作文課,國文老師就是那個決定你未來會不會從事寫作的最關鍵人物。還好,我的國文老師都能容忍我,真正讓我覺得遇到伯樂的是高二的一位許明玉老師,她每次都仔細地讀我的作文,用紅色的墨水在作文簿上圈圈點點,這給我莫大的鼓勵。我開始閲讀一些散文、詩歌,想使我的文章在用字遣詞上更豐富、文意更深邃些。那時,我最喜歡閲讀的書是王鼎鈞先生的《開放的人生》、《人生的試金石》(到現在我還保留着當年買的書),唐詩、宋詞的選集、一些散文選集,如《一頁一小品》,這對我的寫作能力很有幫助。
學習階段的寫作是一種思路的鍛鍊,也是一種學習。真正將寫作當成職業,是我的第一份工作,在當時一份專業性報紙的副刊當記者。這份專業報紙,因為台灣市場狹小,起步較晚,所以副刊定位為《經營知識》,這是現在台灣最大的電商PChome創辦人詹宏志先生擔任創刊主編時的戰略思維,也使得我所學有用武之地。雖然是副刊,其實是一份每天出版的商業雜誌,我們是用專題的方式採訪、報導,非傳統的新聞發佈。寫作量很大,每週要交一篇5000字大稿,三篇500-800字小稿,但寫到後來,我都有了江郎才盡的感覺。
大家通常對在報紙上發表文章是認為一個莫大的榮耀,許多作者也以此為豪,但當工作就是每天要將版面填滿的時候,常常因為被編輯追着發稿子而疲於奔命,這種榮耀感很快地就被責任壓榨掉。然而,很奇怪的是,當一篇文章在變成鉛字、發表的時候,一下子又會回到“文章千古事,得失寸心知”(杜甫)的榮耀感,想要和很多人分享。這也是我自己創辦【有鄰書舍】真正的動機。
關於寫文章,我想用七個“文”的成語來總結寫作的七個方法論如下,這純粹就是一家之言,大家看看就好。
之一 【文如其人】
許多人提筆的動機都是寫給自己看,所以文章也通常都帶有每個人極強的性格。李白被稱為“詩仙”,是因為他的詩好像天然自成,充滿想像力。家裡有一本《李白詩選》,收錄了他270首詩,據說他寫過一千首詩,但更有意思的是他的文章,有一篇《春夜宴桃李園序》,短短的117個字,一氣呵成,首段寫到:
夫天地者萬物之逆旅,光陰者百代之過客,而浮生若夢,為歡幾何?
這是何等的氣勢,可與曹操的“人生幾何,杯酒當歌”相輝映,但少了霸氣,多了豪放。我讀李白的文章,感覺到的是一種進取的豁達,讀另外一位和他性格相似的陶淵明的文章時,又有一種不同的感受。在《歸去來兮辭》中,我們看到的是放下的從容:
歸去來兮,田園將蕪胡不歸?既自以心為形役,奚惆悵而獨悲?悟以往之不諫,知來者之可追。實迷途其未遠,覺今是而昨非。
在【有鄰書舍】的每位作者也是有自己的風格。
王爽、邵紅、郭能香是三個完全不同的典型。王爽的親和力極強,就像鄰家大姊一樣;邵紅咬文嚼字引經據典,常常從一個字的起源,一路尋下去,引發出對很多字義的思考;郭能香是我們作者當中最勇敢的一位,她的文章常常直面自己、剖析自己。她們三個人都是專業的教練,寫作的風格卻迥然不同,如果用月亮、星星、太陽來形容,王爽很柔和像月亮,引得你願意侃侃而談;邵紅像星星,滿天繁星,深邃不可知,一個問題接着一個問題,引發你的深思;而郭能香就像太陽,燃燒自己,引導你更大膽地挖掘自己的內心深處。
當然,我們還有很多其他的作者,風格也非常明顯,像楊昆William,他可以將一個複雜的學理用一個故事來表達。在學術界最擅長這麼做的是克萊頓.克里斯坦森(Clayton M.Christensen),他最有名的書我印象作深刻的不是《創新的困境》、《創新者的解答》,而是《你要如何衡量你的人生》,裡面都是用一些故事來說明管理、戰略、領導力的一些定律。楊昆的寫作風格就是如此,我想他假以時日,也可以成為能將專業知識科學普及化的一個學者。
之二 【文以載道】
被稱為“文起八代之衰”唐代大文學家韓愈倡導“文以貫道”(後來被北宋五子之一週敦頤改為文以載道),認為寫文章就是要傳達一個觀點、一個思想,所以,文章要談什麼?你的觀點是什麼?一定要講清楚。有時候,我們讀一篇文章,作者寫了大半段了,卻還搞不清楚他想要說什麼。
一篇好的文章主旨應該是很清晰的,也許是一開頭就會提到,也許要讀到最後,讀者才會恍然大悟。不管哪一種,寫作不能東一點、西一點地漫談,有的作者習慣像開會一樣,今天我要談五點意見,然後一二三四五。那樣的文章很枯燥。主旨清晰指的是吾道一以貫之,從頭到尾就是一個觀點。
韓愈的《師說》是一個很好的範本。他首先定義了“師者,所以傳道、授業、解惑也”,但這篇文章不是解釋要如何傳道、授業、或是解惑,而是要表達什麼才能為人“師”?他說,“百工之人,不恥相師。”而士大夫就不這樣,覺得年紀比我小,怎麼可以稱老師,因此,這篇文章接着就闡述“三人行,必有我師”、“聞道有先後,術業有專攻”,只要人家有本事,我們就可以向他學習。“弟子不必不如師,師不必賢於弟子”,誰都可以相互為師,這就是他的觀點。受了這篇文章的影響,在我上課的時候常稱學生為“學長”,因為“學長學長,教學相長”,彼此都可以學習。
之三 【頭文尾應】
好的文章,一開頭就要抓住眼球,俗稱為“破題”。在人們閲讀的耐心更少、碎片化閲讀的今天,怎麼樣在開頭的一段話能抓住人的眼球,文章在第一段話的前50個字就要能夠吸引人,這是寫作的一個重要技巧。
我舉例【有鄰書舍】的一些文章為例。
你相信每個人都有與生俱來的天份?(陳薇雅【優勢力教練01】的《擇一山回歸本尊,遇見最好的自己》)
深秋的下午,在美麗又安靜的咖啡館跟教練朋友閒聊,真的是人生一大樂事。對話中間有一段關於「教練中的情緒」很有意思,也覺得很有意義,記錄下來跟有鄰書舍各位鄰居分享。(鄭傑榆【泡書人Wisdom】《深秋裡,一段關於「同頻而不共振」的對話》)
我突然想寫一篇自己最感興趣的文章,就是談談閲讀的心得。但,這篇文章是想談“城市閲讀”。如果,城市是一本書,要如何閲讀?(陳生民【領導力小品10】《“這不都在這兒嘛!”》)
破題,有的時候,是點出主題;有的時候,是帶出好奇。
2015年5月15日,星期五,後來我聽說,這是個多少年不遇的日子。在那天晚上,於我,平常卻又不平凡。(王爽【教練路上64】《子夜,我們在故宮穿越了》)
我的微信朋友圈和朋友群大致分成兩類,一類是牢牢盯着“錢途”的財富追隨者;另一類是關注人們心靈“前途”的人類靈魂工作者。(劉青【CEO教練20】《世界那麼大,時間這麼少,我要看什麼?》
當起了一個好的頭,接下來的文章,就是開展。有的作者會中規中矩,用“起承轉合”的格式;有的作者可能會提出一連串的問題,繼續鋪墊他的結構;也有些作者會開始講故事,讓讀者進入他所希望你看到的世界。不論哪一種,每位作者都會運用不同的技巧。
這裡,我想重點提醒。有的文章寫作者習慣運用PPT的思維,一大點展開為三點,每一點又再展開三小點,有章法、有結構,但是這種寫法,是發散式的,是一篇學術性的文章,通常讀者看到第二個小點就會看不下去,因為過度結構化使他不會想一次看完(大多數人是存起來慢慢看)。好的短文是一氣呵成的,結構化的文章令人容易中斷,比較適合學術性、方法論的文章,不過,如果文章太長,是必須要結構化,否則會讓人看得上氣不接下氣(例如,我這篇文章)。
文章一定要首尾呼應的。有時候,寫着寫着會結束得潦草,讓讀者覺得好像說了什麼?又好像說的不完整。一篇好的文章,就像搭飛機旅行,能夠順利起飛,也要能夠Happy ending。所謂的happy ending,就是指整篇文章的主題意識是不是能夠貫穿一致而且清晰,讀者看了之後,會覺得如同欣賞歌劇,每一幕都有精采之處,高潮疊起,最後或緩和下來,或停在一個特別的點,讓結局發生。
例如:ICA陳琪老師有一篇文章談到她看了一部電影《永無止境》(Limitless),電影是描述服用一顆藥丸可以使人變得更聰明的故事,主角為了要獲取更多的藥丸而變得多疑、貪婪。所以,開頭她就感慨:人要擁有多少才算夠?影片的情節是她的佐證,結束的時候,她再問到:“浮士德曾用靈魂與魔鬼交換成功,你願意用什麼換取你的成功?”又將問題提升到另一個層次。然後,談到能夠清醒作主的人要有人生之錨,這個錨要定位在哪裡?她說我會定位在“愛”上,然後再做一個總結。這樣的寫法,就是一個層次、一個層次的提升,讓讀者覺得是越來越深、越來越高。
王鼎鈞先生寫過一本《古文觀止化讀》(大陸改為古文觀止演義),書中引用前賢談到文章結構有三訣:“鳳頭、豬腹、豹尾”。這段話是這麼說的:“鳳的頭部小,尖鋭,文章開頭要簡單明快,切入主題。豬的腹部容量大,精華都在其中,文章中段要擴張,發揮,把主題呈現出來。豹的尾巴很短,但是有力,文章結尾最好戛然而止,切忌拖泥帶水。”誠如斯言。
之四 【文非一體】
曹丕說:“文人相輕,自古而然。”為什麼呢?因為:“夫人善於自見,而文非一體,鮮能備善,是以各以所長,相輕所短。”
什麼樣的素材都可以變成文章,所謂“落花水面皆文章”,在生活中,在職場上,任何看到的,經歷的,有感觸的,都可以構成一篇文章的素材。但是,同樣的素材每個人處理的方式都會不一樣,因為“文非一體”!
一篇好文章,我認為要有兩點:一是獨特性,二是連結性。
所謂獨特性,是指你的觀點和別人有什麼不同?比如說:都在談不要評判,Wisdom是一位很棒的教練,他與客戶(學員)間的對話,例如:“讓我再確認一下,你剛才是說你會不會在意這個問題是和‘誰’說了這些話有關,是這樣嗎?”這會讓我們學習到怎麼樣讓客戶自己看到評判;除了獨特性外,你的觀點和別人有什麼相關,就是所謂連結。再比如說,我們有些文章會談到教育孩子,從教練的觀點比較以前帶孩子和現在帶孩子有什麼不同?潘素霜(Rebecca)、Vicky Qu都會談到將控制權交到孩子手中,讓他們自己決定上床時間、何時刷牙,這就是連結。
之五 【文章司馬】
好的文章都會帶有故事性。【有鄰書舍】的作者們擅長講故事、談案例,這是我們的特色,好的故事可以打動人。
要說人得追求自己的幸福,這只是一個觀點。但如果說司馬相如以一曲鳳求凰打動了卓文君,兩人私奔,後來被文君的父親斷了經濟來源,只好開個小酒館謀生,就成了一個非常不簡單的、追求自己幸福的故事。好的故事,特別是自己的真實故事,更能夠引人入勝。
剛加入【有鄰書舍】的新作者王華Linda,在《告訴魚兒,這世界上有許多許多池塘》中談到一位朋友在跨國企業工作遭遇到組織變革,上司也在被裁員的名單裡,自己心情很差。Linda去看她,這位朋友住的地方有一個荷花池,池中有魚,魚困在淺灘上。故事就以魚比喻這位朋友,經過一番談話,讓朋友有了脫困的動力。如果用莊子和惠施的談話來看,你不是魚,你怎麼知道魚的快樂?Linda的朋友也說,“汝非魚,安知魚之困哉?”這樣的對話就是十分有禪機,很有故事性。
之六 【文質彬彬】
“勝文則野,文勝質則史,文質彬彬,然後君子”。這段話是孔子描述一個君子外表內在都要有修養。性情和禮儀要相得益彰,文章也是一樣,不要粗鄙,也不要過分華麗,文與質要相互的輝映。
我們提倡白話文,用直白的方式來寫文章本身沒錯,但文章可能會因為修飾不足而缺乏文采。如果說,一條瀑布像一條白布倒掛在懸崖上。很直白吧?如果說,那些從山頂流下來的瀑布,就像一群四蹄生風的白馬如潮水般的湧來。便有些想像力和畫面感。但如果說:掛流三百丈,噴壑數十里。那就是另一個意境了。
不過,文章過分雕砌,使得本意不明,就會犯了“文勝質”的毛病。以前我讀李清照的《聲聲慢》,開頭就直接用了“尋尋、覓覓、冷冷、淒淒、慘慘、慼慼”七個疊字,覺得這是一種意境,於是寫文章的時候,對於情境的描述不遺餘力的加上很多形容詞,我的一位國文老師就批評我:“堆砌太嚴重,以詞害意。”這段話使我終身受益。
之七 【咬文嚼字】
文字要下功夫,用字還須講究。字的講究有幾個原則。
同義不重複。比如說我們常用“反思”這個詞,如果通篇都是“反思”,讀者容易生厭,反思、覺察、反省、自省……在某些文章上、下文間是可以替代的。明劉基寫的《賣柑者言》這篇文章首先用“賣”這個字,以後文章中就用“市”、“售”、“貿”、“取”、“鬻”來替代,是不用重複字的極品範例。當然,如果白話文也這麼做,就容易走上用艱澀、冷僻的字,適度地替代還是一個很重要的原則。
術語慎用。專業文章會用術語強化專業語氣,但用多了就會變成一篇學術論文。其實大多數的讀者都是非專業領域,而是對我們的專業好奇,作者在下筆的時候,用術語時可以有兩種考慮:一是增加新鮮感,例如,同儕(Peer)這個詞,一般人很少用,但在教練團體是一個常用詞,而且言簡意賅,比同學、同窗、同志等好,這是可以的。
贅字要刪。寫文章如同說話,如果老是說“我認為,我怎麼看,我又如何如何……”“我”就是多餘。一段話,前後檢查一下,有重複的用字刪掉後讀讀看,不影響語意就當刪,如果影響語意,就再斟酌補上一個字,語氣連貫很重要,精練亦很重要。
負面連接詞少用。“少年不識愁滋味,為賦新辭強說愁”,詩多哀怨,散文用多了“假如、雖然、但是、然而、寧可、不如…”這些連接詞,會讓人產生否定的聯想,有一些作者喜歡用“否定後的否定”來寫文章,例如:用“這件事如果…,但是….,然而….,所以….”需要很強的邏輯性才能弄清楚他要說什麼,沒有耐心的讀者就會讀不下去。
網絡詞彙基本不用。現在網絡語言盛行,使用得巧妙會使文章增加趣味,可是如果像“屌絲、捉急、美眉、不明覺厲、喜大普奔……”這些詞大段、大段的出現在文章中,似乎文章接了地氣,但流行一過,就少有人記得。以後再看這篇文章,也許就會像在看80年代改革開放初期有人穿著帶有標籤的西裝是一種時尚,現在再看時,便覺得是個鄉巴佬。
當然,現代人打字常會打錯字,簡繁體轉換也會造成新的錯字,文章完成後都需要再精讀和校對一遍,才能發佈,否則貽笑大方。
最後,回到寫作和讀書的關係。想寫好一篇文章還是和讀書有關,所謂“文選爛,秀才半”。
這裡的文選指的是《昭明文選》。過去科舉考試,主要就考作文,要寫好文章就得下功夫熟讀文選,滾爛於心,下筆就能成章。如同“熟讀唐詩三百首,不會作詩也會吟”。最近,有一位考生寫了一篇自薦信給南京大學文學院莫礪鋒教授,全文用繁體文言文寫成,被譽為“古文奇才”,我恰巧讀到李白的《與韓荊州書》,發現兩篇文章文氣相通,可見“文選爛,秀才半”言之不虛!
《古文觀止》也是一本好的文選。我在高中時代讀的文言文,大多選自該書。《古文觀止》是清初兩位沒有任何功名的讀書人吳楚材、吳調侯叔侄編選,收集了從先秦到明末的文章,以散文為主,不錄詩詞,也兼收駢文,一共220篇,並附有評註。今天,我即便寫的是白話文,在語法和結構上,也深受這些文章的影響,所以,我建議喜歡寫作的人有機會多讀、多誦,相信功力必定大增。
以上七點寫作的心得,野人獻曝,就當作拋磚引玉。我們的作者個個都有自己的寫作秘訣和風格,請恕我無法在本文中向大家一一推薦。如果您對加入【有鄰書舍】寫作行列有興趣,也請大家加我的微信chenshengmin,請以真實姓名與我交流。
本文摘至 有鄰書舍