- +886 0933-535-961
- 台北市中正區羅斯福路4段
- service@icftaiwan.org
- Mon - Fri: 9:00 - 18:00
我正在做什麼?
生民老師導讀:登高必自卑,行遠必自邇。遠大的目標從足下的一步步努力累積,王爽教練提醒有了人生的夢想,也要逐夢踏實,立志就要踐行。
長期目標十分清晰的3%的人,25年來他們始終朝着同一個方向不懈地努力着,他們幾乎都已經成為社會各界頂尖的成功人士,其中不乏行業領袖、社會精英。
短期目標比較清晰的10%的人,目前大多生活在社會的中上層。他們的短期目標不斷地達成,生活質量穩步上升,很多人都成為各行各業的專業人士,如律師、醫生、工程師等。
目標模糊的60%的人幾乎都生活在社會的中下層,他們安穩地生活與工作,但沒有什麼特別的成績。
而27%沒有目標的人,則基本上都生活在社會的最底層,生活常常不如意,他們不停地在抱怨他人,抱怨社會。
調查者的結論顯示,目標對人生有巨大的導向性作用,選擇什麼樣的目標,就會有什麼樣的成就,就會有什麼樣的人生。
一位已經工作了些年、本應該年富力強的小夥子,整天愁眉苦臉地盯着電腦感慨自己沒辦法掙到更多的錢。恰好有個機會,我們談了幾句。
我問:“你怎麼整天愁眉苦臉的?”
他說:“你以為我願意這樣嗎?你們都生活得無憂無慮的,我需要掙很多的錢。”
我繼續問:“你需要很多錢是多少錢呢?”
他回答道:“第一個目標是五千萬,然後是一個億。”
我問:“你真的需要這麼多錢嗎?”
小夥子眼睛一亮:“那當然,如果我有了這麼多錢,我就可以去做慈善,去幫助很多需要幫助的人。”
我被他的回答感動了一下,但很快我又接着問:“慈善對你來說意味着什麼?”
他說:“當然是成功了!只有成功的人才有資格去做慈善。”
“喔,你在平日裡,遇到的任何小小的可以去行善的事,也都會去做嗎?”
對方沒有再回答,我們的對話也暫停在了這裡……
小夥子志向高遠,也是一個善良的人,卻似乎忘記了通往任何目標的路途都是遙遠的,而且只能用腳步仗量着前行。他的判斷出現了失誤,以為只有做大事才能實現大目標,所以,雖然他整天急着去做他認為最重要的事情,卻搞不清楚現在的所作所為與大目標的關係,也不知“為何而戰”,或者說,他可能從不考慮自己所作的事對目標是否有積極作用。於是,常常事與願違,天天愁眉苦臉,儘管他心底裡高高地定着行善的目標。小夥子患上了一種叫做“目標困惑症”的病,這種病對人的危害很大,當手邊做的事與目標偏離,所付出的努力只能是徒勞的,甚至是錯誤的,也因此就會與真正的目標越行越遠。
生活中,有的人目標是家庭幸福,實現目標的邏輯是家庭幸福需要有錢,所以每天拚命工作,很少顧及家庭,最後親情蕩然,或者家庭陷入危機需要重建信賴,或者家庭瓦解親者黯然。有的父母目標是希望孩子快樂成長,但他們認為,快樂需要有份好工作,好工作就需要有個高學歷的文憑,高學歷的文憑就需要好成績,好成績就需要家長不遺餘力地督促。所以,我們總會看到一些家長“為了孩子的前途”放棄了很多,放棄自己的興趣,放棄了自己的愛好,甚至包括自主的時間和工作,“一心撲在孩子身上”。孩子始終身處高壓帶,有許多不堪重負,最終,不盡如意者並不寡見。當孩子沒了快樂,也沒了好成績,又失了好文憑,或許也不能有個大人們心目中的好工作時,需要再怎樣做,父母們才能夠實現本來的目標呢?
想成為哈佛調查中的3%或是10%,一定得多問問自己,我正在做什麼?我的目標清晰了麼?
本文摘自有鄰書舍