- +886 0933-535-961
- 台北市中正區羅斯福路4段
- service@icftaiwan.org
- Mon - Fri: 9:00 - 18:00
關於「視覺化」工具
我非常享受Mentor Coaching的討論,因此也寫了不少這方面的文章。每次結束,都讓我有很多啟發。同學在現場教練練習後的提問和討論,也幫這90分鐘增色不少。
今天想來探討一下「視覺化」工具。簡單來說,就是讓客戶進入一個圖像,讓他描繪那個情境,自己解讀這個圖像。比方,教練邀請客戶形容他和某位部屬(在議題中提到的)的某次對話,彼此的樣貌,表情,姿態….. 等。(視覺化工具應用有很多方式,不同人有不同的使用方法或是偏好,暫不在此討論)目的之一是讓客戶跳出框框,看到自己忽略的,沒看見的觀點。而那個阻擋他看見的,造成他忽略的原因,可能是個人的價值觀過濾器,也可能是其他原因,這也是會談當中可能會探討的。我一再地使用「可能」二字,實在是因為教練會談總隨著客戶,當下的狀況有著無數的變化和可能性。這也就教練會談有趣的地方。
同學問,什麼時候,怎樣的客戶,適合使用視覺化工具?如同我的一貫回答:很難有一個指標或者準則,決定什麼時候,什麼客戶,用什麼工具。但可以分享我自己常用的「可能」時機點。再次強調,無論什麼工具,什麼提問,當下我並沒有做什麼「決定」,而它自然就出現了。前提就是完全的傾聽,關注客戶需求而非教練的需求。
有些客戶,自己就很有畫面,在描述心境時就把教練帶入他的視覺世界~「我當時好像走進一個花園」,那我也自然的會跟著他繼續在畫面裡發展~「花園是什麼樣子,有哪些花,代表什麼……」客戶因著他的敘述也能幫助他看的更清晰。
那麼是否就能歸納出,容易有畫面的客戶就適合視覺化工具?也不全然是。
有些時候,客戶很分析,很邏輯。套句我們常說的,當時左腦大開(我不會因此說他就是比較左腦思維的人,只是當下的表現而已)。敘述他遇到的問題時充滿了「彙總」「條列」甚至數字。有時候也會把我們拉進去那團看似沒有線頭的毛線裡。當我覺察到自己也被拉進去了,我能想到的就是如何和他一起跳出來。這時候我也會試著提出能讓他把視角拉高,拉遠甚至成為第三者的問題。或許我會邀請他閉上眼睛想像某一個畫面,比方「當你站在3樓往下看你的工作夥伴們,你看到什麼?」
那萬一發現他沒有畫面呢?萬一他說想不到呢?這也極為可能。原因也很多,比如教練問的時機不對,有一種為了使用工具而問的態勢,或許提問的內容不合適,或許客戶還不習慣這樣的對話……但也無妨,拿錯工具在所難免。總要經過嘗試才知道怎麼樣和對方合作。重點仍然要回歸到:我們在服務誰?是自己?還是客戶?然後,深呼吸,打開心和耳朵,往下探索,繼續跟隨。Chesapeake Shores
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