- +886 0933-535-961
- 台北市中正區羅斯福路4段
- service@icftaiwan.org
- Mon - Fri: 9:00 - 18:00
[有個模型好溝通]
關於溝通的5層模型,由淺入深,從最淺表的打招呼say hi到不一定每個人都會
有的親密交流。 如下圖所示:
:
關於這個模型,我和小夥伴們有一些有意思的討論,在此總結和分享:
問:一般來說和什麼樣的人會溝通的更加深入?
答:越是信任的人溝通得會更加深入。這裡的信任分成兩類,第一類對於每個人
都是不同的,比如自己的閨密摯友、家人等。另一類是專業上大家都信任的,比
如教練、心理醫生等,這一類我們不討論。拿第一類來說,我們會和自己非常信
任的好朋友,家人分享感受、價值觀 (sharing feelings & values) 或者是內
心隱秘的話題 (sharing intimacy),但絶對不會和一般的同事熟人分享太多,
最多也就是分享觀點、意見 (sharing ideas & opinions), 或者僅僅是交換一些
客觀存在的信息,比如事實新聞、娛樂資訊等等 (sharing information)。
問:是先彼此信任了才溝通深入還是先溝通深入了才彼此信任?
答:這像是一個雞和蛋的問題,兩者是互相影響的。舉一個正向循環的例子:a
和b兩位同學初次相識,互相打招呼,介紹彼此交換信息,發現原來有許多共同
點,開始交換觀點比如都喜歡某某明星某某電影,都去過某某地方旅行,發現
彼此對於生活的價值觀很一致,越聊越深入,逐漸成為互相信任的朋友。這樣平
時的溝通越來越多和深入,包括感受價值觀,甚至可能會有親密對話。
問:是否有負面循環的例子?
答:當然有。c和d兩位同學初次相識,互相打招呼,介紹彼此交換信息,開始談
論最近的熱門電影,發現彼此有許多不同觀點。這也非常正常,c比較開放接受
不同觀點,d卻相反開始評判c的觀點毫無道理站不住腳,甚至開始攻擊價值觀。
c感受到d的攻擊性,擺出自我防衛態勢,基本不說話了……c和d平時基本上只是
打打招呼,或者僅僅交換客觀信息比如天氣,兩個人的關係越來越普通。
問:導致正面循環和負面循環的關鍵區別是?
答:關鍵在於觀點的一致性嗎?不是,觀點不一致太正常了,不可能有兩個人的
觀點百分百一致,同一個人不同時期的觀點也會不盡相同。關鍵在於是否按照自
己的價值觀來評判對方的感受和價值觀是對還是錯。一般來說,當感受和價值觀
被他人評判時,會讓人感到不舒服不安全。這會激發自我保護、隔離、迴避。而
安全感是信任的基礎。比如家長和孩子,兩代人的觀點因時代差異經常會有很大
不同,有的家長比較開明,孩子則什麼都告訴父母。有的則一味批評孩子的觀點
和情緒,這樣孩子的話也會越來越少,可能最後就只是sharing information了。
問:如何看待工作中同事之間的溝通層次?工作中是否需要分享感受?
答:同事之間需要合作就一定需要交換信息、觀點和意見。但是否也需要交換感
受呢?首先,按照上面的討論,如果一個團隊如果成員互相之間信任度不高,溝
通程度基本上最多也就到第三層,不會太深入。感受和價值觀的部分會被刻意隱
藏或迴避,尤其是負面感受,可能會通過其它方式發洩,也就是經常聽到的 “帶
著情緒工作” 。這樣的工作效率是低的,成員對團隊的忠誠度也低, 團隊穩定度
低,溝通會進入負循環。反之,假如團隊信任度高,成員自然會表達感受,也包
括負面感受。這樣可以及時發現問題解決問題,情緒ok了,工作效率是高的,溝
通也可以進入正循環。因此,並不是工作中需不需要分享感受,而是工作中需不
需要建立信任的問題。
問:5層溝通模型給你的啟發?
一個回答:要建立信任深入溝通,首先要開放,接受不同觀點,不要輕易評判對方
的價值觀和感受。
另一個回答:團隊的溝通深度反映了團隊的信任度。
又一個回答是:一個團隊的成員應該具有一致的核心價值觀,這樣共事和溝通都容
易些。
那麼,這個溝通層次模型對你有何啟發?
本文摘自有鄰書舍