- +886 0933-535-961
- 台北市中正區羅斯福路4段
- service@icftaiwan.org
- Mon - Fri: 9:00 - 18:00
未來,沒有什麼可以阻礙你的職業發展
生民老師導讀:想像一下你理想的工作型態:不要朝九晚五、不要在同個辦公室、不要非見面溝通,而是anytime,anywhere,any-connection,張芳Betty教練說它已經來了,是70年代、80年代職涯下半場的願景,但同時也是90年、以至新世代的現實選項。只要願意,你就有選擇!Betty以自己當年職涯選擇的經驗來預擬,如果年輕人要實現工作的自由,那麼,清楚自己的興趣、確立自己的價值創造、建立自主學習的能力三者缺ㄧ不可。
高考結束,丟掉沉重課本的同時,另一個挑戰擺在眾多家庭面前:如何選擇學校和專業?都想著走好這關鍵的一步,只因為期待今天的選擇能夠為未來多一些準備,那麼,究竟什麼才是迎接職場變化“不變的法寶”?
最近在讀JACOB MORGEN的新書《The FUTURE OF WORK-未來的工作》,他對未來職業的暢想,提供給我們選擇過程中的別樣視角。
請
【朝九晚五 VS 隨時隨地】
如果今天我們還在早出晚歸,在高峰的車流中擁擠趕路,那麼未來的工作將不受時間和空間的限制。隨着高科技的發展,只要有網絡支持的地方就可以工作,你的工作夥伴不一定要同坐在寫字樓的格子間裡,而可能是遍及世界各地的“陌生人”。
這和我20年前初入職場所夢想的工作完全不同。那時,我首選大公司的原因之一,就是希望獲得“穩定體面的工作環境”。而未來“自由靈活的工作環境”將成為吸引人才的首要因素。優秀的公司不一定是擁有整棟寫字樓,或有嚴格管理總部的組織,而是那些擅於利用網絡技術共享信息和整合資源的“隱形的”虛擬平台。
週末的晚上,我收拾起白天和閨蜜們聚餐購物輕鬆快樂的心情,準備開始“團隊教練空中會談”。這是我現在工作和學習的主要模式,只要有網絡,隨時隨地進行“教練會談”或“空中課堂”。
未來,像我這樣的“自由職業者”將不再是少數人的選擇。作者提出“自由職業經濟”(Freelance Economy)將會成為一種普遍的經濟現象――“人們不再需要為了一份全職工作服務於一家固定的組織,而能夠通過整合自己的技能和專長創造工作的機會。與此同時,未來的公司將有能力整合這些自由工作者實現組織目標”。於是,從業者既可以選擇從事自己喜歡的工作,又可以掌控自己的時間,充分享有工作和生活的平衡。過去,我們為了一份工作而不得不遷移到陌生的城市,不得不改變生活圈子。未來,我們可以圍繞自己的生活去享受任何一份喜愛的工作。
所以今天,無論我們的孩子去哪裡求學,都是他們人生閲歷的一個部分;無論他們願意去哪裡工作,都會成為他們美好生活的一份體驗。
【職業通道 VS 自我品牌】
過去,我選擇大公司的原因之二,是希望借助大公司完善的職業發展通道提升自己。在大公司裡我們好像一個個螺絲釘,被安裝到公司整體系統中運作,所謂職業發展就是從初級到高級,從“小螺絲”變成“大螺絲”。未來職業發展,每個人都將是自己的“引擎”,你的個性、興趣和專長都是獨一無二的資源。每個人都可以創造自己的職業發展路徑,“自己”就是品牌和競爭力。個體不再像過去一樣需要去適應不同組織固有的公司文化,每個個體的價值觀就是公司文化的組成部分。
過去,我們沿著職業通道上升的時候,常常“向外看”:公司的文化規範,職位說明書的要求,同事或競爭者的成績等等,都成為我們的衡量標準和前行的目標。與此同時,我們受限於這些外部環境和條件的變化,它們也常常成為我們前行的障礙。未來,當我們打造自我品牌時,只需要不斷“向內看”:我擁有哪些特質?我的興趣和激情在哪裡?什麼是支持我的內在動力?我是誰?什麼才是更好的自己?未來,沒有什麼可以阻礙你的職業發展,除了你自己!
作者指出:未來,將不再有“職位說明書”,工作內容可以根據每個人的專長而定製;未來,將不再有KPI績效評估,唯一的考核依據就是你輸出的工作成果。未來,沒有人決定你的收入和獎金,唯一的標準就是你創造的價值。未來,沒有服務終生的公司,唯一的事業就是不断發揮你的專長和激情。
讀到這裡,我想起15年前被公司派去英國總部交流學習,給我留下深刻印象的是那些滿頭銀髮的“老太太”級的秘書,她們言談舉止體現出的專業素養和優雅氣質,給我上了職業發展的第一課。我一直好奇:是什麼支持她們堅守在看似普通平凡的崗位上?如果不是發自內心的喜愛,這些已經花甲之年的秘書怎麼會依然在工作中保有激情和活力?
面對未來的變化,興趣是支撐你走得更遠的內在動力。高考結束,孩子們將步入大學,離開父母,開始真正地獨立生活。所謂“成人”的標誌不僅僅是年齡,而是開始懂得有意識地去自我認識,自我發現,自我管理,自我實現。今天,無論孩子們選擇什麼專業,都是他們去發現自己興趣和愛好的一個起點。
【學歷知識 VS 終生學習】
過去,我選擇大公司的原因之三,是希望獲得完善的培訓幫助個人成長。未來,學習已經不再侷限於“校園內”或者“課堂裡”。網絡可以讓人們隨時隨地根據個人需要獲取全球頂級院校的公開課,比如我常常在Coursera上選擇心理學的課。過去,學習的模式是老師和學生之間的“教授式學習”;未來,學習是同事間的“分享式學習”。
如果說校園內的學習是相對“被動的,標準的”,那麼未來的學習是“自主的,個性的”。假如你想贏得一份工作,過去,你需要展示已經具備的相關知識和經驗;未來,你需要展現出快速學習新知識和解決問題的能力。
所以,如果把“高考”比作求學生涯的一次衝刺賽跑,那麼“大學”並不是最後的終點,而是學習生涯的另一個轉折點。在大學除了學習專業知識本身之外,更重要的是學會學習的能力!(Learn How to Learn)。今天,無論孩子的高考結果是否達到預期,都是開啟終生學習之旅的一個里程碑。
未來的職場,屬於80和90後的新生代,也屬於60,70後的“下半場”。面對變化,我們共同的選擇是,保持開放的心態和主動的學習,一起奏響屬於自己的未來職業“暢想曲”。
本文摘自有鄰書舍