「母親,生命裡的月光,或陰影?」是台灣資深的心理類雜誌<張老師月刊>2014.5月份的主題,從命名就可以看得出來母親之於我們生命的重要性。月光一詞是來自那首知名的「母親真偉大」
母親像月亮一樣 照耀我家門窗 聖潔多慈祥 發出愛的光芒 為了兒女著想 不怕烏雲阻擋 賜給我溫情 鼓勵我向上 母親啊 我愛您 我愛您 您真偉大
母親像星星一樣 照耀我家門窗 聖潔多慈祥 發出愛的光芒 不辭艱難困苦 給我指引迷惘 親情深如海 此恩怎能忘 母親啊 我愛您 我愛您 您真偉大
如果每一個母親都是聖潔、慈祥、發出愛的光芒 、為了兒女著想、賜給溫情、鼓勵向上、指引迷惘,那麼這個世界真的會和平很多。因為愛的種子若能在幼時,由最重要的人種下,通常我們的心理發展會較為健康,內在會比較平衡,那些討好、打岔、指責、超理智等自我的防衛機制,會比較沒有機會成長,因為我們不需要保護自己不受傷。
反之,如果從小就發現愛是有條件的(你不…………我就……..),或者是傷害性的(都是因為生了你,讓我…………..。或是身體的暴力),那我們從很小的時候就學會好好保護自己,因為最愛的人無法保護我;那麼就有機會不斷的鍛鍊自我防衛機制,像是討好(我要表現…..才能讓媽媽高興,不然她就會不愛我了)、打岔(人生不斷的走神或做一些奇怪的決定,為的是分散注意力,不要讓自己想起那些來自母親的精神或身體暴力)、指責(也許是表現出來,也許是在內心評斷,總之陷入受害者情結,覺得自己沒有被真正愛過,一切都是外在的錯)、超理智(只用頭腦思考,因為不去感覺,就不會受傷)。久而久之,自覺或是不自覺的,這些防衛機制自然成為長伴左右的好友了。
在這個充滿慶祝的母親節,這樣的說法好像在責怪母親,尤其是「天下無不是的父母」這個觀念,已經深深烙印在我們的腦海中:評判母親,怎麼可以?
然而事實上,無論是心理輔導或是教練的經驗,包含我自己,都清楚的明白,「天下有不是的父母」。尤其在我們的父祖輩那一代,誰認真去鑽研「怎麼做父母」這件事呢?大環境如此艱難,多數人能夠養家餬口,讓孩子平安長大,已經不容易;更何況,關於愛人與被愛,他們多半也是缺乏經驗的,而人,是不可能給出自身所缺乏的事物。
可要面對現實,痛苦的第一步,通常是來自罪惡感或自責:「我怎麼能批判母親?」其實很多人都是在這關卡徘徊良久,甚至長則數十年。這一段內心拉扯的過程,會投射在人生很多的選擇上。例如不斷的灌輸父母一些觀念希望他們改變,因為他們如果改變了,自己就不用再批判了,罪惡感也可以解除(我以前試過很多遍,無效)。或是結婚的時候要娶一個跟母親不一樣的老婆(我就是這樣);或是面對強悍的女性上司或是自己的部屬有類似母親的特質或外表,會不自覺得用應對母親的方式來互動;又或是一直很想搬出家卻搬不出去,又或是早早的就搬離老家並再也用各種理由不想回家等等。這個階段常見的狀態是,內心一直在對抗著什麼,但又覺得說不出口,因為「怎麼可以?」
好不容易鼓起勇氣,正視這一事實:是的,我的母親就是一個重視她的面子勝於子女的人(所以會一直期待子女走母親想要的路),我的母親就是一個需索親情但不願付出的人(例如早年拋家棄子,晚年卻回頭要子女奉養),我的母親對我使用暴力(身體上的毆打、精神上的辱罵、冷戰或忽略),或是不見得有如此明顯而強烈的不是,可能只是一些生活的小事。但也因為你認為是「小事」,就會覺得自己「何必小題大做」,然而持續的否認自己的感覺,是二次受傷。孩子內心的感覺,就是誠實的指南針,你就是很清楚的知道,但成人的我們,卻常常想抹去真實的感覺。
能夠承認自己的感覺,並且允許自己為自己傷心、允許自己哀悼童年,疼惜內心那個受傷的小孩,允許自己不再神化父母(以前總想著理想中的父母應該要…….),允許自己用成人的視角,看到父母親身為一個普通人,她就是做不到。因為她也帶著她自己的傷,辛苦的活著。
於是我們承認,這就是我的母親,她或許無法疼惜或不懂我們,但是他做到了他能做的(人,是不可能給出自身所缺乏的事物)。然而,如果我們不想下一代受著同樣的傷,我們得靠自己來想辦法。寫到這想到有一個笑話說(其實應該不是笑話),古希臘哲學家蘇格拉底有一句名言:「無論如何要結婚,如果你娶到一個好老婆,你會快樂;如果你娶到一個壞老婆,你會成為哲學家。」
換句話說:「無論如何要被生下來活在這世上,如果你有一對好父母,你會快樂成長,如果你有一對壞父母,你會成為心理學家。」
看似戲謔,這句話卻有一定道理。例如大家都熟知的需求理論大師馬斯洛(Maslow)有一個冷漠殘酷的母親,小時候有一天他放學回家,他發現母親淹死了他養的兩隻小貓,小Maslow傷心欲絕。或許因為這個事件,在療癒自己的過程他發現,愛與同理心對一個人人格發展的關鍵性,提出了無條件關懷的人本學派。
正因為我們的心靈受了許多上一代帶來的傷,產生了療傷的需要,心理輔導這個行業有了發展的土壤,也使得「父母學」應運而生,我們渴望被療癒,我們勇敢檢視受過的傷;這讓我們醒悟,原來真正健康的愛不是天生就會,而是需要經過不斷的自我省思與學習改變。